389

国际贸易货物申报“秒批”——上海自贸区服务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

2018/8/14

“每一个黄色圆点,就代表一艘船;上海各口岸业务实时情况以及世界各地的船舶运行坐标位置,清晰了然。”走进负责上海电子口岸建设与运营的亿通公司一楼展示大厅内,只见巨大的电子屏幕上,上海口岸的在线用户数、货物和船舶申报数量等数据与业务信息实时更新。随着地图比例尺的缩放调整,岸线轮廓逐渐延伸开去,上海、长三角、东海岸、大洋彼岸……代表船舶的黄点在深蓝海域越来越密集地呈现,全球船只动向即时掌握,场面颇为壮观。

  对标国际、放眼全球,数据可视化的背后,是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的不断升级优化。作为上海自贸区贸易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单一窗口已经得到长三角企业广泛认可,成功经验也已推广至全国其他沿海口岸。

  便利化:每年省20亿

  对外通商一百多年,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口岸的繁荣。但口岸背后有庞大而复杂的管理体系,使得通关过程难说容易。

  “2014年,从船舶靠港到我们收到货物,要经过差不多60个环节。”上海元初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袁洁颖告诉记者,以前企业需要在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部门之间奔波,提交大量重复的数据材料,这曾是中国所有进出口贸易企业的痛点。

  经过深入调研,20146月,国际贸易单一窗口1.0版上线试运行。随着上海自贸试验区不断深化制度创新,如今已全面深化3.0版建设,对接22个部门,服务27万家企业,上海口岸的货物申报、船舶申报已100%实现单一窗口办理。

  以往企业需要面对多套应用系统,重复录入数据超过1/3,有了“一个平台、一次递交、结果反馈、数据共享”的单一窗口后,企业只需通过单一接入点就能向管理部门提交单证数据。货物申报时间从24小时缩短到0.5小时,甚至实现“秒批”,船舶申报由2天缩短到2小时,节约各类申报企业成本,每年可达20亿以上。

  “单一窗口不断升级与优化,我们公司也从原来近20人的通关团队缩减到3人,以前打单需要2-3天,这个月只要5-10分钟,这是企业切实体会到的好处。”袁洁颖说,人工成本降低、通关效率提升,也让企业在国际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帮助中国进出口贸易企业真正走向全世界。

  智慧化:提效50%

  上海国际贸易进出口空运占全国机场57%,吞吐量非常大,往来快件每月达百万件。入侵物种往往夹杂在木包装里,在检验检疫过程中,如何找到木包装,堪比大海捞针。以前,需要对100万个快件进行逐票人工查验,才能查出大约6000件木包装,效率为6‰。而现在,通过人工智能,同样是100万快件,只需人工查验8640个,就能查出4300件木包装,效率一下子提高到50%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让单一窗口更加智慧,今年初这一应用在浦东机场获得好评,未来将铺开推广。“人工智能的应用,大幅减轻了口岸执法人员的工作负担与执法成本,同时也实现了口岸的精准监管,有效保障了口岸安全。”亿通公司副总经理吕峰介绍。

  而为了更好地服务今年11月份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今年上半年,单一窗口已完成专区建设,目前正在企业试点。

  区域化:设23个服务点

  “上海以港兴市,上海口岸服务的不止是上海本身,更多的是长江流域。”市口岸通关处处长杨旭波介绍,去年上海口岸进出口货值7.9万亿,占全国比例28.5%,其中本市进出口占比11%左右,其他17%的货物来自于周边省市,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长三角和长江流域。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上海与长江流域各口岸加强协作,重点推进跨区申报、信息共享,为企业提供方便高效。例如,企业在重庆申报,货物从上海口岸进出,也可依托上海的物流信息优势,实现像淘宝购物一样的物流追踪服务。“现在我们正重点推进单一窗口跨区域申报,今年上半年,已有395家企业在175个外地口岸完成了90000多批次的货物申报。”吕峰表示。

  “如果机场、码头、港口是健康的身体,那么单一窗口就是智慧的大脑,上海口岸服务功能拓展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真正延伸到长江流域各个省市和每一个企业。”杨旭波介绍,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通过与部分航运企业合作,已陆续将一些服务应用功能推广到了长三角区域,如今超过10家船舶公司、100家堆场、900家车队或货代企业使用该系统,在整个长三角区域共设了23个服务点,基本覆盖区域内的重要港口。

单一窗口是国际通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也是上海自贸区贸易监管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

 



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