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6/5
上海市人大今天召开关于实体经济50条和民营经济27条专项监督部门座谈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介绍,截至2019年5月底,《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也就是“实体经济50条”中,29条已取得初步成效,16条正在推进,5条已开始启动。
2017年5月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新驱动发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也被称为“实体经济50条”,赢得社会广泛关注,更加坚定了外界对上海坚定不移发展实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为持续跟踪“实体经济50条”落实情况,市经济信息化委委托市信息中心对该政策进行了第三方评估,同时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结了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提出需要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突破性政策和举措建议。
29条已取得初步成效
上海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国家级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已经落户上海。在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争取一批国家专项支持,137台(套)重大装备实现自主突破。C919首飞、AR21商业运营、万吨级驱逐舰首舰下水等一批大国重器实现创新突破。
聚焦“四名六创”,2018年共推动38项高端智能首台装备、12项软件首版次、13项新材料首批次实现突破。上汽和宝武进入500强,本市已滚动培育了“专精特新”企业2103家,专注细分市场领域、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第一的企业近40%,其中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186家。推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软件等重点领域68件创新产品列入推荐目录,涌现联想昭阳CFO3、联影医疗磁共振成像系统(uMR770)等一批首创和重大创新成果。53家“上海制造”企业获首批“上海品牌”认,占总数七成以上。
在鼓励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实施智能化等“六化”改造示范项目264项,技改占工业投资比重达到64%。推动20家智能车间工厂试点建设,3家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进入第一批国家推荐目录。
在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率先提出服务型制造综合评价体系,并在全市启动首批试点。涌现正泰电气、中曼石油等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上海服务”供应商。全市已批复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有39家,形成不同产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过去一年上海坚持开放型经济发展,成功举办首届进博会、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第20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等国际盛会,向国际展现了上海开放优势。发布“上海扩大开放100条”,为国际企业和国际资本提高投资信心。
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工业强基、绿色发展等十多个细分领域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意见、实施办法及配套的专项支持实施细则等,提高政策供给精准度。推进上海政务“一网通办”总门户,进一步简化审批流程。搭建企业服务平台,发布产品3200多项。
16条正在推进
加快重点区域转型,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在“3+5+X”区域前瞻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旨在打造集中度和显示度较高的产业集群。市区合力,有序推动大飞机等平合项目建设,特斯拉超级工厂当年签约、当年供地、当年启动,跑出上海速度。
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AI、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召开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建成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继续推动“1+X”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8年完成市级项目涉及土地2万亩,减少能耗量24万吨标准煤,减少低技能岗位4万个。2018年本市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2%。共有12家绿色工厂、1个绿色园区、10项绿色产品、2条绿色供应链纳入国家绿色制造示范项目。
5条已开始启动
上海市经信委表示,实体经济50条实施过程中目前还存在各区各自为战、全市统筹力度不强;现有项目产出不高、潜在项目无法落地;企业负担较重等问题。
下一步,市经信委将聚焦抓任务、降成本、重创新、强统筹、优制度,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落实三项新的重大任务、降低企业成本、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围绕用电、用气、交通、税费等方面,进一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一是降低用电成本,扩大直购电比例,率先落实中央降低用电成本要求。二是降低用气成本,加强天然气输配价格监管,降低下游用气负担。三是降低交通成本,降低高速公路、港口拖运等收费标准。四是降低税费,在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降低工业企业税费政策的基础上,对地方操作权限内的有关税费政策按照有利于降低企业负担的要求抛行。五是降低企业社保负担。结合本市最低工资涨幅,动态调整本市企业社保缴纳比例,原则上不增加企业缴纳负担。
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市领导联系的重点产业,加大研发和产业化支持。一是加快集成电路自主创新发展,在设计、制造、装备、材料等领城分类施策,加快突破。二是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关键核心技术、应用场景开放、培育产业集群、集聚全球创新要素上加快突破。三是生物医药创新突破,聚焦张江等重点区域,在产业布局、创新策源、企业服务、政策保障等方面着力推进。四是汽车特色发展,综合运用首台套、产业链配套等手段,拓宽消费市场,在新能源与智能汽车领域形成上海特色。五是高端装备自主替代,充分利用首合套、工业强基等专项政策,加大对航空航天、能源装备、船舶、机器人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支持。六是新材料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优化绿色化工产业发展布局,加大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推广。
围绕企业服务、对外开放等领域,一是建立全市统筹招商引资体制机制,加强项目、信息、资源等统筹,加强重大项目保障力度。二是统筹空间产业布局,各区围绕产业地图,聚焦“3+5+X”整体转型,制定产业定位和布局规划,专项资金和扶持政策向产业集中的重点区域聚焦。三是统筹企业服务,发挥全市服务企业联席会议作用,线上建设市企业服务云,线下建设市企业服务中心,兜底解决企业诉求
围绕土地、人才、资金、基金等要素,优化企业资源要素配置,一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探索土地混合利用、容积率提高、规划工业区块外优质项目技改等切实可行举措。二是优化人才综合保障,实施卓越制造人才计划,加大卓越制造人才支持力度。三是强化资金支持,统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项资金聚焦支持重点产业发展。
来源:文汇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