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9/16
投入扶贫资金超897万元,择优选派挂职帮扶干部741名、驻村第一书记242名,开展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和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决策部署等宣传工作814次,助力农民增收271万元……”
近年来,云南省各级税务局党委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把投身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持续帮助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助力脱贫人员稳岗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聚力产业帮扶 提升兴边富民成果
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班老乡下班老村均位于山区与半山区,人多地少,既无支撑性产业,经济来源也比较单一,自给自足的收入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急需建立多元化经济收入模式。
国家税务总局沧源县税务局了解情况后,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同村“两委”一道,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在生态养殖特色产业中,龙乃村投入养殖50头牛、5000头猪,今年基本可以达到出栏标准,大约能实现675万元产值,这笔收入可以切实改善龙乃村的佤族同胞。
据介绍,自定点帮扶以来,当地税务部门共向两村派出干部任驻村第一书记3人,驻村工作队队员10余人,直接帮扶资金近80余万元,引进帮扶资金近50万元。同时还引进养殖、种植等多种项目。
在下班老村,税务干部积极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佤族群众,构建“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贫困户”模式,发展林下中华蜂养殖特色产业。
在养殖中华蜂特色产业中,国家税务总局沧源县税务局组建了多支志愿队伍,由驻村工作队队员牵头融入产业各个环节进行帮扶,确保项目顺利推进。目前,预计在下班老村养殖中华蜂2000箱,大约能实现年产值350万元。除了养殖林下中华蜂以外,下班老村还发展了橡胶、茶叶、竹木、咖啡等其他产业,让参与的村民收获实惠。
倾心帮扶“下苦功” 逐步致富“齐心干”
“我相信小胡,只要跟着他干,就能过上好日子。”在贡山县独龙江乡最南端与缅甸接壤的马库村里,第一批积极加入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受益者村民马雪莲说起驻村“第一书记”胡建龙时,赞不绝口。
胡建龙是国家税务总局怒江州税务局的一名90后税务干部。2018年3月份,他来到独龙江乡马库村担任“第一书记”时,村里的44户独龙族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这位傈僳族汉子和独龙族群众走到了一起,共同巩固脱贫成果、寻找马库村振兴发展之路。通过深入调研,胡建龙依托马库村边民互市、拥有“哈滂瀑布”观景区等自然生态环境特点,在引导村民巩固养殖业技术的同时,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动员村民自建农家乐、民宿等,打造秀美特色村落。随着美丽公路和独龙江隧道通车,马库村成为独龙江乡的“名片”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个网红村落打卡,为村民巩固脱贫成果、拓展增收渠道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像胡建龙这样的“第一书记”,只是怒江众多税务扶贫干部的一个缩影。目前,当地税务部门已先后派出7名党员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220名税务干部脱离原有工作岗位专职开展扶贫工作,419名税务干部下沉一线,苦干、实干、亲自干扶贫。
截至2020年底,怒江州税务系统帮扶的12个贫困村、2713户1073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如期脱贫摘帽。
下足绣花功夫 找准致富“良方”
迪庆州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属于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全州税务系统共投入扶贫资金近1427万元,引进企业投入资金306.5万元,先后有41名税务干部长期驻守扶贫点开展工作。
国家税务总局迪庆州税务局的扶贫挂钩点东坝一村山高谷深、交通闭塞、农民缺乏收入来源,是脱贫攻坚中难啃的“硬骨头”。开展帮扶以来,税务部门和扶贫干部根据当地地理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在村落探索羊肚菌种植试点。随后村落拓展产业,按照每个村民小组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发展起了黑青稞、朝天椒、洋芋、油橄榄、花椒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和牦牛、土鸡等养殖产业。随着特色产业相继发展,逐步打开销售市场,村民有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据了解,截至2020年,迪庆州税务系统6个挂钩扶贫点396户贫困户如期实现脱贫摘帽。为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迪庆州税务系统继续以抓好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作为村民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选派13名税务党员干部参加乡村振兴工作队,其中2人担任工作队队长,持续帮扶村落发展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税动力”。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4日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云南省税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