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26
上周,教育部同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广电总局、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部门发布解读《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层面颁布的第一个专门针对校外线上培训活动的规范文件,也是自去年以来国家法规范整顿校外培训机构的系列动作之一。在线教育监管的另一只靴子正式落地。
教育政策
01
发布会丨官方解读《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
7月15日,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校外线上培训的实施意见》并召开专题发布会。
《意见》规定,线上培训每节课持续时间不得超过4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面向境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线上培训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等经排查发现问题的校外线上培训机构应当按整改意见进行整改,于2020年6月底前完成整改并重新提交相关材料。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关于《实施意见》的主要目标,规范校外线上培训工作,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又必须着眼长远,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校外线上培训有序发展。具体讲,从工作目标上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到2019年12月底完成对校外线上培训机构的备案排查工作。第二阶段,到2020年12月份建立起全国统一、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政府科学监管、培训有序开展、学生自主选择的格局,为今后科学规范管理打下坚实基础。这是两个阶段的主要目标。
在线难“逃”
自2018年2月四部门发布减负政策以来,关于培训机构规范化的讨论从未停歇。如今对线下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已进入深水区,进入“回头看阶段”,
与线下培训机构的整改对象相一致,《实施意见》明确了此次监管的对象,即“面向中小学生、利用互联网技术实施的学科类校外线上培训活动(以下简称校外线上培训)”。按照《实施意见》,学科类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
芥末堆注意到,与对线下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一致,素质类培训机构不在此次监管中,但数理思维、大语文等尚处在“模糊地带”,业内人士均表示是否会受《实施意见》影响,还要看有关部门后续的具体执行。
《实施意见》对校外线上培训的监管主要包括三大块:备案审查、排查整改、长期监管。阶段性目标分为:2019年12月底前完成对全国校外线上培训及机构的备案排查;2020年12月底前基本建立全国统一、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监管体系,基本形成政府科学监管、培训有序开展、学生自主选择的格局。
教育部等五部门:省会城市放开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毕业证不得与就业签约挂钩
近日,人社部、教育部、公安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当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
《通知》首先提到,支持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服务期满并考核合格的基层服务项目人员,可通过直接考察的方式择优聘用到服务地乡镇事业单位。
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通知》提到将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鼓励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同时,将有培训需求的高校毕业生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接就业意向和重点行业领域发展需要,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
高职国奖每生每年8000元,教育部新规如何资助职业院校学生
7月10日,教育部在兰州大学召开发布会,对学生资助工作内容作出具体解释。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发布会上提到,从今年起,教育部将在三方面拓展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内容:
扩大高职院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从今年起,高职院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提高10%,即由目前的3%提高到3.3%,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
扩大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将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提高10%,平均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到3300元。同时,将同步提高普通本科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
国务院新规:中小学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心肺复苏被纳入考试内容
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中小学生的健康问题,《意见》分别从学校、家庭、政府等角度提出要求。
学校层面,主要包括严禁学生将个人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屏幕产品带入课堂、明确各学段体育课课时、中小学食堂禁止提供高糖食品,校园内限制销售含糖饮料并避免售卖高盐、高糖及高脂食品等。
家庭层面,《意见》提出,中小学生非学习目的使用电子屏幕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要确保孩子每天在校外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达到1小时以上。
政府层面,《意见》提出,将分阶段把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评价范围、将把学生健康知识、急救知识,特别是心肺复苏纳入考试内容、将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控制新增网络游戏上网运营数量。
行业
02
进退皆作业
曾经,以“作业”为马达,“作业类企业”阔步进校,斩获大量校内流量。然而眼下,作业场景似乎早已无法满足企业对于未来的布局,还与素质教育的政策大环境背道而驰。把作业二字去掉,成为“作业类企业”的当务之急。
去年3月,一起作业正式对外公布新品牌“一起”,从此不再称一起作业而改称一起教育科技;而在今天下午,今年年初被传言“资金链断裂”的作业盒子,正式宣布在今年5月完成阿里巴巴领投的1.5亿美元D轮融资,并将品牌名“作业盒子”升级为“小盒科技”。
女性学习,自我意识觉醒的“她”
美妆、健身、职业技能、生活方式、育儿、穿搭、烹饪,这些细分内容正以录播课、直播课、知识付费、线下培训等方式触及越来越多的中国女性。
女性旨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学习行为以女性群体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为前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6岁以上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年。[1]
《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白皮书显示,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和硕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分别为52.1%和51.6%,博士研究生在校生中的女生比例增至36.9%。[1]
在学历教育之外,女性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非学历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中。《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显示, 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科学历的女性比例从1995年的38.4%上升到1999年的47.8%,1994-1999年间成人高等教育中在校女生比例由42.7%上升到47.3%。[2]
与此同时,非学历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中女性学习者的主要学习专业集中在文秘、护理、公共关系、财会、商务英语、导游等领域。[2]
规模近2000亿的托育市场,如何从“蛮荒”走向精细
“可复制性”是国内教育行业投资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可复制性”得不到解决,再高的天花板亦是空中楼阁。
作为教育行业的第一站,托育服务兼顾0-3岁婴幼儿“教”与“养”,服务对象的差异化程度更高、服务内容与方式的种类更多,对服务人员的数量与质量要求更为严苛,托育“可复制性”问题的解决可谓难上加难,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比K12、幼儿园甚至早教更为碎片化的市场。
作为家庭服务业的子类,托育服务的参与方包括托育举办人与举办场所、育婴员等托育从业者与托育服务内容、购买服务的家长与婴幼儿,而三者均在政策监管之下。
托育服务“可复制性”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各组成部分的标准化程度,特别是在政策监管、经营模式、运营策略等方面。而从当前情况来看,上述各板块标准化进程道阻且长。
来源:芥末堆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