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百度搜索上海中正人和法律咨询有限公司关键词找到我们!

市场动态

监管部门集中发声 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

文字:[大][中][小] 手机页面二维码 2021/11/1     浏览次数: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绿色金融发展驶入“快车道”。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

  下一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仍是金融政策的重中之重。近日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集中发声释放信号,《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监管部门将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不断强化碳市场功能,推动碳定价机制建立、完善并高效运行,此外,作为绿色金融重要抓手的碳减排支持工具也渐行渐近。

  绿色金融保持高速增长

      “‘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将对绿色产业提供不少于1万亿元的资金支持,实现绿色信贷占比逐年上升。”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10月29日在天府金融论坛上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银行还将加快行业授信结构的调整,加强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余额管控,加大对减排技术升级改造、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煤电灵活性改造等绿色项目的授信支持。

  当前,金融机构均加快绿色信贷布局。最新披露的银行三季度报告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农业银行绿色信贷余额为1.6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6.8%,高于全行贷款增速15.4个百分点;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3467.43亿元,较年初增长23.42%。

  人民银行10月2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比上季末高1.4个百分点,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2.74万亿元。其中,投向具有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的贷款分别为6.98和2.91万亿元,合计占绿色贷款的66.9%。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贷款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99和3.7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7%和22.8%。

  与此同时,绿色债券市场规模保持了快速增长,创新品种不断涌现。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自今年2月首个碳中和债券发行,截至10月31日,年内共发行碳中和债券188只,发行规模合计1786.4亿元。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华能集团、中核集团、三峡集团、国家电网等多家能源国企均已发行碳中和债。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日前透露,我国绿色贷款不良率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平均水平,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监管部门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推进绿色金融发展仍是后续金融政策发力“重头戏”。近半个月内,央行、银保监会等多部门集中发声,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人民银行副行长刘桂平表示,人民银行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深化基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践,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有序开展气候风险压力测试,前瞻性应对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金融稳定问题;不断强化碳市场功能,运用金融的力量推动碳定价机制建立完善并高效运行。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指出,发展绿色金融必须以可持续为前提。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培育一个长期稳定的市场,充分发挥价格机制在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中的枢纽作用,将绿色定价作为调节金融资源流动配置的标尺。他表示,要在金融机构内部建立符合绿色金融方向的内部资金核算体系。要引导金融机构在内部定价上体现绿色激励。

  政策力挺下,巨大市场空间正在开启。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马骏表示,碳中和未来30年预计带来180多万亿元的绿色金融投资,在能源、交通、建筑、工业、林业等行业带来巨大的投资和商业机会。据德意志银行预测,中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或将在2060年增至100万亿元人民币,发展空间巨大。

  碳减排支持工具已渐行渐近。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2021金融街论坛全球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会议上表示,央行正在研究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清洁能源发展,强化能源总体的供应能力。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此前透露,碳减排支持工具对碳减排重点领域的支持是“做加法”,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和建设,从而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为保证精准性,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三个重点领域;为保证直达性,碳减排支持工具采取先贷后借的直达机制。

  应持续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产品和服务创新,多渠道满足绿色金融的发展需求。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任涛表示,当前我国绿色产业的投融资规模增长较快,且目前绝对规模比较可观,从品种上看亦逐步丰富,包括绿色债券(含碳中和债)、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等,同时部分地方试点机制也已初步确立,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一定现实性困境,比如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以政策性资金为主,市场化资金占比较低),以及有效资金供给不足等。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也认为,由于节能环保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担保和抵押物相对不足,且部分项目具有建设期长、投资额大等特点,银行开展绿色信贷相关业务仍较为谨慎。

  对此任涛建议,可以在前期将绿色信贷与绿色债券纳入货币政策操作的合格担保范围基础上,通过提高绿色信贷不良容忍度、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试点、提供优惠利率等政策工具以及将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框架,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资金投向绿色产业。

  刘坚东认为,商业银行既可以通过信贷等间接金融工具,将资金投向绿色低碳行业,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风险投资等直接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低碳行业,还可以运用资源配置等手段,依据项目的碳强度和颜色进行差异化定价,提升高碳行业资金成本,引导社会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向绿色低碳行业,通过多种金融工具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时期、不同风险偏好者之间重新分配。

发布时间:2021年11月1日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返回上一步
打印此页
021-60441218 / 185-1659-8506
浏览手机站